欧美老妇与禽交-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-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-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-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

鹽業史話

您當前位置:首頁  > 鹽業史話  > 鹽史趣談

咸說歷史(五)夢幻之城(2)
發布時間:2015-01-18發布者:大連鹽化欄目:鹽史趣談

發布時間:2015-01-18|發布者: 大連鹽化集團|欄目:鹽史趣談

咸說歷史(五)夢幻之城2

 

  東漢以后,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幾百年的戰亂和分裂時期,揚州處于南北朝的交鋒之地,占獲將它一次次變為廢墟。
  隋朝統一天下之后,中原地區經濟逐步恢復,人口大量增加,刺激了揚州鹽業經濟的快速發展。

   揚州所在的江淮地區農業發達,物產豐富。一江之隔的江南地區在經過上百年的開拓之后,工商業也逐步興起。后來,隋煬帝又開鑿了京杭大運河。在古代,中國的南北交通主要依靠大運河,東西交通主要依靠長江的水運。所以,位于這兩條河流交匯之處的揚州就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樞紐。來自各地的貨物在此集散、貿易,兩淮鹽場出產的淮鹽在此轉運南北各地,巨額的貿易利潤和鹽稅收入都匯集到這個城市。
  所以,揚州的繁榮不同于長安、洛陽等古都,這些城市也曾經名噪一時,甚至登上世界上最大、最繁華城市的寶座。但是它們自身并不能創造大量的財富,也很少通過貿易獲取大量利潤,因為它們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。所以,一旦改朝換代,首都遷往別處,這些城市的繁華就很快成為過眼云煙。
  在隋煬帝時代,揚州第二次向世人展示了它非凡的魅力。
  當時的史書很少記載揚州有多繁榮,但是史書記載,隋煬帝極其奢華,他花費巨資重建洛陽。新的洛陽城無比壯麗。后來,隋煬帝的奢侈荒淫激起各階層人士的巨大憤怒,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隨之爆發,隋煬帝被自己的御林軍殺死在揚州豪華的宮殿里。后來,這位昏君的故事被寫進《隋唐演義》等通俗小說中廣泛流傳,揚州也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城市。但是它往往令人想起尋歡作樂這個貶義詞。
  進入唐朝以后,長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,人口達百萬之多。在這座城市里,不但云集著東亞各國的留學生,遠在阿拉伯的商人也紛至沓來。當時,長安城的規模比現在的西安大得多。但是,當年的唐朝人卻更加迷戀揚州的魅力。
  大唐的文人們喜歡寫詩表達自己的情懷,有關揚州的唐詩很多。最有名的是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,最能體現揚州享樂文化的是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、贏得青樓薄幸名
  作為中國詩歌與音樂的典范,《春江花月夜》令古今中外的人士如夢如幻,可惜很少有人知道,這首詩是作者張若虛描寫揚州郊外的美景。
  當然,最能體現普通人對揚州艷羨之情的是一位無名詩人的大作,他寫道:
  腰纏十萬貫、騎鶴下揚州。
  可能這位無名詩人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被平定后的那個時代,否則他一定不會這么寫。
  在此之前,民間可以自由生產和運銷食鹽,市場上的鹽價十分低廉,當時一斗米價值八十文錢,而一斗鹽才十文錢。但是在平定安史之亂后,國庫早已空虛,為了增加財政收入,一位名叫劉晏的官員開始將食鹽列入政府專營的范圍,他將鹽價提高到每斗110文錢,一下子漲了十一倍,人民為此苦不堪言。后來,政府又將鹽價漲到每斗370文錢,翻了37倍。每斤鹽相當于人民幣20元左右。
  在高于成本幾十倍的暴利之下,揚州的鹽業經濟出奇的繁榮。這時,長安已經衰落,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,叫揚一益二。意思是說,若以城市的繁華來排行,揚州第一,成都第二。有意思的是,成都附近也出產大量的井鹽。
  這是揚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繁華城市排行榜的首位。但是,當廣大民眾幾乎吃不起鹽的時候,揚一益二的榮譽顯得很尷尬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鹽價高昂的背后正醞釀著一場戰爭。
  不久之后,一位詩人聞到了戰爭的硝煙味。他是一位鹽商子弟,一直想通過科舉來實現人生理想。可是幾次赴長安趕考,他都與功名擦肩而過,當他看到普通百姓在高昂的鹽價之下,倍受壓榨、民不聊生時,這位落榜的考生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詩篇:
  待得秋來九月八,我花開時百花殺;
  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。
  他就是黃巢,史書上說他販賣私鹽,規模很大。很可能,黃巢寫完那首詩之后,就轉行販賣私鹽去了。或許他認為:這是在幫助普通百姓。
  黃巢在走私的過程中認識了另外一個私鹽販子,他就是后來的戰友王仙芝。為了抵抗官府的打擊,他們兩人先后組建了自己的私人武裝,后來,當人民實在無法忍受官府壓榨、發出一聲聲怒吼的時候,兩位鹽販子就揭竿而起。后來,黃巢果然攻入長安,實現了他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理想。大唐王朝也在農民起義之中灰飛煙滅。
  在隨后五代十國和宋元兩朝,揚州幾經風雨,一直在繁榮與廢墟中反復輪回。但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鹽業的制度一直沒有變。
  到了明清時期,上述制度逐步變化,因為它的成本實在太高,效率也非常低。于是,政府指定某些商人分別從事食鹽的生產和運銷,使他們成為在冊的官商,而政府的鹽政機構只負責收稅和緝私。這就是所謂的官督商辦的制度。
  在鹽商主導生產經營之后,他們采用了新的技術——曬鹽法。曬鹽法最早出現在宋代,明朝中后期開始逐漸普及。
  這種方法就是在沿海灘涂上開墾出大面積的鹽田,讓海水在流經各鹽田時逐步蒸發、提高濃度,最后自然結晶成鹽。
  與熬鹽法相比,曬鹽法成本相當低廉,產量也很大。但是,它的要求較高,因為海鹽只能在泥質海灘上自然結晶成鹽,所以它需要大片開闊平坦的泥質海灘。在長江以南的沿海地區,那里多為山地丘陵,以礁石海岸和沙灘為止,適合曬鹽的地方比較少。而兩淮鹽場地處淮河出海口附近,擁有大片的泥質灘涂。所以在采用曬鹽法之后,海鹽產量大幅提高,成本和價格也隨之有所下降。
  湖北武漢一帶是淮鹽最遠的銷售市場,也是價格最高的,那么它的鹽價是多少呢?